盡管近些年來,我國的紡織機械制造水平有了長足的進步,但與國際紡機先進水平相比,整體上還是有不小的差距,而其中最重要、也是用戶經常提到的莫過于產品穩(wěn)定性差的問題。產品穩(wěn)定性涉及技術水平、制造工藝、裝配精度、原材料等多個方面,是設備可靠性的表現。國產紡機穩(wěn)定性差是因為這些方面我們還有很大差距嗎?不能否認某些方面我們的不足,但是深層次的癥結似乎并不在此。
憑心而論,有多少企業(yè)在生產制造的過程中就有非完美產品不出廠的決心?有多少企業(yè)有做不好砸了重做的魄力?有多少企業(yè)有"要做就做最好"的信心?太多的人抱著差不多的思想,甚至覺得沒有必要做得太完美,機器用不了幾年,做得再精致再好也難逃淘汰的命運。正是存在著這種思想,在選材上就不會力求最好,在生產過程中就難以精益求精,自然也就難以生產出好的產品。正是由于這種思想,使得我們即便擁有全世界最多的工廠,但卻沒有幾家世界頂尖級別的企業(yè);使得我們即便有著龐大的生產制造能力,但仍難以造出技術精湛的設備。與全球領先的裝備制造企業(yè)相比,中國企業(yè)不缺技術,而是缺少一種"工匠精神"。良好的工匠是對每件產品都精雕細琢、精益求精,追求完美和極致。而在中國紡機行業(yè),企業(yè)和工人對工匠精神認識有缺失,急功近利,缺乏對細節(jié)的追求和把控,相對追求數量、速度和效率,產品不夠扎實,不夠耐用。
過去的十幾年里,我國靠著低廉的勞動力和原料,迅速成為紡織品生產和出口大國,紡機企業(yè)也從中獲益。但是,隨著原料和勞動力紅利已不再,隨著紡織業(yè)轉型升級,依靠數量擴張的生產模式已經難以為繼。這是國產紡機面臨的一道坎。轉變思想、擺正態(tài)度是邁過這道坎的前提,否則企業(yè)仍將掙扎在惡性價格競爭、低水平重復建設的困境中。
眾所周知,瑞士鐘表業(yè)之所以幾百年來得以傳承,生生不息,正是由于瑞士人嚴謹、認真的精神,他們對每一顆螺絲、每一個齒輪都有非常嚴格的加工程序。思想指導行為。思想認識到了,才有可能打造出完美的產品。對于紡機企業(yè)也是如此,只有轉變了思想才能制造出穩(wěn)定性好、故障率低的產品,到時也自然會出現享譽世界的中國紡機品牌。(高玲)
[編輯:姝臻]